天津民間傳統藝術一覽(2)
天津民間傳統藝術一覽(2)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
素有“南桃花,北楊柳”之美譽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集中代表了中國北方民間木版年畫的鮮明特色,與南方江蘇的桃花塢年畫一起撐起了中國民間木版年華的大旗,為中國民間美術的輝煌添上了濃濃的一筆。早在東漢時期,民間就已經興起節日張貼門神“神荼郁壘”的習俗,而木版年畫的真正流行則大約始于北宋年間。如《東京夢華錄》中曾記有“貼灶馬于灶上”和“近歲節市井皆賣門神、鐘馗、桃板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等。
楊柳青木板年畫興起稍晚,約起源于明代,興盛于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當時楊柳青一帶大約有年畫作坊百余家,從業人員達三千余人,以戴廉增、齊健隆為首的大型畫店十余家,其銷售門市遍布京津、內蒙、東北各省,甚至進入皇宮大內,盛極一時。
楊柳青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上非常廣泛,主要有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小說傳奇、師祖神像、戲曲情節或人物、吉祥圖案、山水人物、時樣節景等等,體現了巨大的包容性。
在造型特征上,楊柳青年畫緊抓時代審美特征,如女性造型體現“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一點點”等時尚造型,而且善于運用象征、寓意和夸張的手段造型,使得主題形象大而生動,造型豐滿。在色彩運用上則擅長濃淡結合,故而艷而不俗。制作工藝上以半印半畫為一大特色,嚴格遵循著“勾、刻、印、畫、裱”五道基本程序,使年畫中的刀刻版印的質感和繪畫細膩柔和巧妙的融合,相得益彰,展現了更加豐富的藝術魅力。在技藝傳承方面,依然采取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遵循著實踐加口訣的民間藝術長傳承方式。比如色彩搭配方面的“紅靠黃,亮晃晃;粉靠綠,人品細;黑靠紫,色發死”以及造型方面的“寫物要抓神,寫神先畫人,畫人不可離法度”等技藝口訣。
天津風箏
天津風箏制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清時已經廣泛流行于民間,放風箏成為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活動,風箏制作也成為天津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天津也成為中國比較著名的“風箏之鄉”。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首推天津“風箏魏”風箏。
“風箏魏”風箏興起于清代同治年間,民國時期達到鼎盛,創始人魏元泰。“風箏魏”風箏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改革傳統風箏制作的弊端,最終形成 “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便于攜帶”的五大特色,成為天津風箏界的翹楚。“風箏魏”風箏在制作工藝技巧方面,把木工工藝中的打眼榫卯工藝,金屬工藝中的銅箍連接工藝巧妙的應用于風箏制作,制成可折疊拆展、便于攜帶的特色風箏。色彩運用方面,“風箏魏”風箏在仔細觀察自然物象固有色彩的基礎上,把中國建筑彩繪以及天津民間繪畫技法應用于風箏彩繪制作上,從而塑造出色彩逼真的藝術效果。
同時,“風箏魏”風箏還注重仿生學的研究,在觀察鳥類飛行的基礎上,巧妙運用風力傳動等機械物理原理,提高了風箏飛行的平衡控制水平,從而實現了風箏平穩飛行并能進行一定的空中特技動作的獨特技藝特征。“風箏魏”風箏從功能類別上來講可以分作裝飾風箏、放飛風箏和綜合型三大類,尺寸大小不等,小到火柴盒般大小,大到上百米長。根據造型特征又可分作動物型、器具型及人形風箏等。另外,“風箏魏”風箏還獨創了“蒲繃”絕活,通過以蒲草作為弦,在放飛風箏時可以發出聲響,又稱鳴叫風箏。“風箏魏”風箏的制作大致要經過創意、設計、選料、扎架、彩繪、糊面、試飛、總裝等八大工藝流程,面料以真絲織物為主,骨架則為上等毛竹,既具有觀賞性,又具備放飛功能,還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相關鏈接
重慶旅游公司http://www.isho-honpo.com
以上信息由重慶海外旅行社·旅游百事通整理編輯,重慶海外旅行社在重慶旅行社排名前列,歡迎訪問重慶海外旅行社·旅游百事通了解更多
重慶到天津旅游,重慶到天津旅游必去景點,
重慶到天津旅游路線,重慶到天津旅游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