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族習俗考
早在1936年就有人指出:“東方之中國回教,雖謂遵古未變,亦難免為習尚所牽,自為風氣之處”。這里所謂的“自為風氣之處”,是指伊斯蘭習俗在中國內地經過演化而形成了一些不同于阿拉伯半島的回族習俗,而西安回族穆斯林則在習俗上更為奇特,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回族歷史發展的軌跡。
西安回族習俗考
新郎到新娘家去舉行儀式
按伊斯蘭教規定,回族男女結婚時,必須由阿訇在公共場所證婚,而西安回族卻改為新郎到新娘家去舉行儀式,這是受漢族婚禮中“親迎”而改變的,在《儀禮·士昏禮》中就有親迎禮制。阿訇證婚之后,總要端起盤子,把棗、花生、糖果、核桃等撒在新郎、新娘身上,并讓圍觀的小孩撿取,熱鬧非凡,而這一習俗源于阿拉伯。“哈里發麥蒙和他的宰相哈桑·伊本·賽海勒的18歲的女兒布蘭,于825年……舉行婚禮的時候,把一千顆極大的珍珠,從一個金托盤里撒在新人身上”。《一千零一夜》中《努倫丁和白迪倫丁的故事》里也有這樣的描述:“當舉行婚禮的時候,他們一把一把地掏出紅金子當喜錢賞給那些窮人,致使他們一個個都有了錢。”這種施舍活動,隨人們的地位、財產、經濟條件而異,可用珍珠、金幣,也可用果品代替。在西安回族中,不光在結婚時撒糖果,就在為男孩子舉行割禮的儀式上,阿訇也要撒。舉行葬禮時,還要向窮人和小孩們撒錢。延續至今,雖然有些已沒有了施舍的意思,成了一種烘托氣氛的儀式了,但從中仍可看到歷史的痕跡。
“孝(hāo)里贖媳婦”
在西安回族中還沿襲著一種奇特的婚姻,叫“孝(hāo)里贖媳婦”,就是借父母的喪事成婚,這種習俗唐代就有。明許浩《復齋日記·乘兇》中記載:“唐德宗義章公主下嫁張茂宗,茂宗有母喪,上命借吉成婚。”到宋代,提倡節孝,這一習俗在其他地方就消失了,而在西安回族中把它長期沿襲了下來。
在喪葬方面,西安回族居喪穿白色喪服,這也是漢族的禮俗
傳說在唐代時,穆斯林從商到了長安,娶的是當地的漢族女子,女子去世后,按當時漢族習俗,要由女子的娘家人來決定喪事的大小規模及有關事宜,并由娘家人來抬女子的尸體(這兩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娘家人要求用漢族習俗辦理喪事(眾人的頭、腰都要纏白布以示紀念等),而穆斯林則堅持用阿拉伯習俗來辦喪事(不著素),最后雙方妥協,達到調和,即吊唁來的親友不論男女都戴“孝(hāo)帽”(用白布做成的,與回族的白帽相似),亡人的孫子等晚輩要穿白色的喪服,關系較親近的晚輩婦女還要用白布裹鞋等等。而這些辦理喪葬時的穿戴仍保留至今,并且按今天西安老教(格底目)回族的習俗,婦女平時仍不戴蓋頭(禮拜時戴),筆者認為這也與西安回族先民的“回回巴巴(爺爺),漢民娜娜(奶奶)”有關。
阿拉伯地區的穆斯林居喪時的孝服是青黑色的,而西安回族卻成了白色,并且還有一種殯葬時的禮俗,叫“扯牽”,即由其親友在喪車前用數條長白布牽引,緩行到墓地。這在《禮記》中早有記載:“助喪必執紼”,“吊于葬者必執引”,這是最早的禮制。《紅樓夢》第13回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叫“駕靈”。現在由于墓地距回民區很遠,這種“扯牽”已很少見了,偶爾有之,也只是扯牽到回民殯儀館。在婚俗方面,新娘出門前必須請人“開(音kěi)臉”,即把新娘臉上額前的毛發除去,然后打扮一新,這一習俗在《紅樓夢》第16回中也有記載。
此外,還有許多筆者目前尚未考證出的舊俗
例如,亡人入土之后,亡人住的房子(或給亡人洗身子的房子)一連40天要燈光通明(這叫“收水”),而且要在亡人入土后的“七、三、五”(即第七天、第三天、第五天)和“月齋”、“百日”來過乜帖紀念亡人。婦女在生頭一個孩子時,娘家要做兩個形如耳朵的大餃子送來,讓孕婦吃,因為據說小孩生下來時沒耳朵,這樣就有耳朵了。習俗上又規定阿訇給小孩教念阿文字母(這叫“迎學”)的時間是在小孩長到四歲時的第四個月中的第四天的下午四點鐘(即“四歲四月四日四時迎學”)等,都是西安當地回族特有的習俗,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以上筆者所列舉的西安回族風俗,有些是本地漢族和其他地區回族所沒有的。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群體,西安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意識是很強的,其風俗也很多,只不過這是許多地區回族的共性,這里就不再一一論述了。
重慶海外旅行社http://www.isho-honpo.com
以上信息由重慶海外旅行社·旅游百事通整理編輯,重慶海外旅行社在重慶旅行社排名前列,歡迎訪問重慶海外旅行社·旅游百事通了解更多重慶到西安旅游,
重慶到西安旅游必去景點,
重慶到西安旅游路線,重慶到西安旅游攻略。











